患者常常抱怨眩暈發作時會有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。眩暈的感覺和暈車、暈船極為類似,或是看小孩玩轉圈圈的遊戲,轉完之後走路東倒西歪,甚至噁心嘔吐的樣子,旁人看了都覺得很痛苦,更別說是當事人了。
眩暈(Vertigo)常因第八對腦神經中的前庭神經(vestibular nerve)或其他相關結構(如內耳、腦幹、小腦等)之功能障礙而產生。若是內耳引起的,常伴有聽覺障礙或耳鳴。若是腦幹或小腦之缺血引起的,常伴有其他神經學之異常,如構音困難(說話不清楚),單側肢體無力、臉麻…等。眩暈發作時,讓人有強烈天旋地轉的感覺,嚴重者會覺得整個房子都在轉,無法站穩,眼球震動,噁心感,甚至會嘔吐。眩暈的原因很多,敘述如下:
一、良性陣發性體位性眩暈(BPPV)
病人於移動頭部或改變體位時,容易發生眩暈即屬此類,但真正的原因尚不
清楚。發病期間,若頭部和身體姿勢改變,有時可發生短暫的眼球震動(約10秒鐘),但重複操作時,則症狀會減輕或不發生,即所謂的習慣性。一般是認為內耳半規管中的耳石出了問題,使得耳石在頭部轉動時隨便亂跑,而造成眩暈。人類內耳分成兩大部分,掌管聽力的耳蝸與掌管平衡的前庭。我們人的前庭平衡係統是非常巧妙的構造,它的大小不及一節手指頭,卻掌控一個人平衡感覺的樞紐。前庭感覺器官有三根半規管,三根半規管互相垂直,剛好掌握三度空間的迴轉運動。如果耳石脫落移位了,會經由壺腹旁的小洞跑到半規管裡去,當我們頭部運動時,耳石便會在管子裡滾動,而造成半規管內淋巴液的不正常流動,擾亂我們正常的平衡感覺,就會使人感覺到天翻地覆而害怕不已。這就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發病的原理。發病期間,應避免頭部及身體姿勢突然改變,一般西藥可用抗組織胺及抗暈藥物治療,多數在幾星期內可自行痊癒,但容易復發。
二、梅尼爾氏症(Meniere』s disease)
西醫關於本病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確,主要的學說有內淋巴吸收障礙與生成過多、免疫反應失調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、病毒感染、內分泌障礙等等,治療以抗暈動,利水消腫為主;對耳鳴和聽力障礙明顯的則趁早使用神經營養劑,同時要註意休息和清淡飲食。本病常於中年時發病,會不定期重複發作。發作前,有時會有聽覺障礙或耳鳴加劇的現象,或是耳鳴、耳聾和眩暈三個症狀同時發生,病因可能是內耳迷路的水腫。
三、前庭神經細胞炎(Vestibular neuronitis)或迷路炎(Labyrinthitis)
症狀是突發性的眩暈,伴隨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,是一種周邊性的病變,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、感冒或鼻咽部的病變所引起,原因不明,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。多為良性,經過治療,常可在幾星期內復原。
四、精神功能性眩暈
如過度換氣症候群、精神官能症、歇斯底裡等,有時會以眩暈為主的症狀表現。這類病人通常「沒有」天旋地轉的感覺,也不會有眼球震動。
五、體位性或姿勢性眩暈
突然坐起或站起時,因血壓急速下降,引起腦幹缺血也會發生眩暈。這類病人在變換姿勢時,速度應放慢,並測量血壓是否過低,或檢查降血壓藥物是否使用不當。此外,應註意有無潛在性的心臟病和頸動脈的疾病。
六、脊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(VBI)
因為腦幹和小腦的缺血,造成的眩暈屬於此類,但比姿勢性眩暈嚴重。常伴有其他神經學的症狀,如構音困難(dysarthria)、運動失調(ataxia)、臉麻、單側或雙側肢體無力、複視(diplopia)、吞嚥困難、眼睛偏盲(homonymous hemiopsia)等症狀。若有以上症狀伴隨發生,應作進一步檢查,如頸動脈超音波檢查,甚至應安排核磁共振檢查。
七、小腦橋腦角腫瘤(CP angle tumor)
這類的病人症狀以單側的耳鳴及聽力障礙為主,有時會出現眩暈,臉部表情僵硬,這是因為第七對腦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的症狀,甚至有嘴歪、眼皮不能閉合、流眼淚、味覺障礙、喝水會流出來等伴隨症狀。若檢查確定是聽神經瘤,應開刀切除。
中醫認為引起眩暈的病因分為兩類:一是外感病邪造成,例如病毒感染,依不同的病因又可分為,風寒、風熱、中濕、中暑等類型。二是內傷造成,內傷造成的眩暈主要以肝陽上亢、氣血兩虛、腎精不足和痰濕中阻四型為多數。
外感病邪造成的眩暈,大多發病突然,可能伴有感冒的症狀,如咽痛、鼻塞、頭痛、咳嗽等。由於氣候突變,寒溫失常,風熱或風寒之邪乘虛而入,侵犯肺衛,衛氣與邪氣抗爭,造成肺氣失宣,耳竅閉阻,影響內耳功能而造成眩暈,治療則以驅散風寒或是疏散風熱的方法為主。而夏季炎熱,屬性酷熱,容易中暑,若適逢多雨潮濕,濕氣與暑熱相合,則會出現中濕的病症。中暑的人由於熱邪直入陽明經,造成胃熱亢盛,燒灼津液,胃熱若下行,則造成腎精乾涸,腎精不足以滋養髓海,而發生眩暈。中濕則由於濕邪黏滯,困阻氣機,中焦脾胃被濕氣所困,使得腎氣無法上達於腦髓,因而造成眩暈。治療則以清泄暑熱或是祛暑化濕為主,達到斧底抽薪,治療根本的作用。外感病邪造成的眩暈,通常容易治癒,若延久不治,則會影響肝腎氣血,進一步造成五臟六腑的損傷,演變為內傷疾病。
內傷屬虛者居多,如陰虛可能起因於肝血不足,結果會造成肝陽上亢、肝風內動,嚴重的就會出現口眼咼斜,一些神經學的異常症狀就會出現。此外,中醫認為腎精和腦髓的不足,是造成眩暈的主要原因,若陰虛則血少精虧,容易導致腎精與腦髓不足而造成眩暈。其次由於濕邪未除,病久中焦脾胃之氣受損,濕邪變成痰飲,內濕與痰飲互結,形成痰濕,痰濕鬱久化熱,上蒙清竅,也可造成眩暈。
內傷的原因較為複雜,一般可歸納為四個方面:
一、肝陽上亢:平時肝火就比較大的人常屬此型。因長期工作或其他壓力,情緒長期處於憂鬱惱怒的狀態,肝氣鬱結久而化火,火灼陰分,造成肝陰暗耗,或是本身陰虛體質的人,肝火容易被引動,造成腎陰虧虛。陰虛和肝火常常是一起存在,互為因果,腎陰虧虛以致肝陰不足,無法約製肝陽,造成肝陽上亢,上擾清竅,腦髓無法正常運作,於是造成眩暈。治療以平肝潛陽為主。
二、氣血虧虛:若久病不愈,或先天氣血不足,或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,造成氣血兩虛,氣虛則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累積在腦髓,則容易造成眩暈;血虛則腦髓失養,也會造成眩暈。如「內經-口問篇」所說: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形容的就是眩暈的症狀大集合,耳鳴、眼球震動、因眩暈而造成搖頭晃腦的感覺,甚至感到天旋地轉。治療以補氣養血為主。
三、腎精不足:腎為先天之本,藏有腎精,腎精生髓,經由督脈滋養腦髓。有先天腎精不足,也有年老腎虧,或久病傷腎,或房事過度造成(西醫所說的腎指腎臟,中醫所說的腎包含腎精、腦髓、甚至包含生殖泌尿係統,若不先認清定義上的不同,就會有所誤會)腎精虧損,不能生髓,而腦為髓之海,上則髓海不足,下又腎氣虛弱,於是造成眩暈。治療以補腎填精為主,用藥可搭配血肉有情之品,即非植物草藥的動物類用藥,如:鱉甲、龜板、鹿角膠、鹿茸等。若為素食者,可事先告知中醫師,以避免使用動物類用藥。
四、痰濕中阻:除了濕邪不除,可造成體內痰濕,吃得太好也會造成痰濕,痰濕和脾胃脫離不了關係,痰濕可以阻滯脾胃中焦之氣,脾胃中焦之氣不足,濕氣不能代謝也可造成痰濕。因此養生之道在於七分飽,太過度使用脾胃,就容易有痰濕蘊積體內。痰濕本身可以阻滯氣機升降,導致清陽無法上升,則濁陰無法下降(氣虛則是清陽無力上升),造成暈眩,此外痰濕容易化火,形成痰火,因此治療上,以燥濕祛痰為主,配合健脾和胃降火為輔。
最後提醒眩暈患者應註意:
1. 頭暈、眩暈時盡量不要突然改變姿勢,若平躺欲起身時,請先坐床緣10~15分鐘,無不適再起身下床;必要時可於床上使用便盆、尿壺。
2. 站立時若頭暈、眩暈厲害,請先蹲下或躺下,預防跌倒。
3. 若伴隨噁心、嘔吐,請暫勿進食。
4. 保持心情輕鬆,儘量多休息,飲食宜清淡。
5. 按醫師指示定時服藥,定期門診追蹤。
6. 頭暈、眩暈厲害、無法站立或行走、持續嘔吐、合併肢體麻痺無力、或吞嚥發生困難時,應立即作一進的檢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