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速報

        

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

「只要你考前三名,媽媽就很高興了!」這句話讓我遺憾15年

「只要你考前三名,媽媽就很高興了!」這句話讓我遺憾15年




【VO導讀】:作為一個母親,對孩子的期許是什麼?考試名列前茅?長大出人頭地?那麼,這個故事希望能給各位不一樣的啟發!有時候家長過度的期待,傷害的卻是親子關係。什麼是愛?該怎麼表達愛?也許就是給孩子更大的空間和自由,少一點負擔和壓力罷了!
「最近好多年,我女兒幾乎不送我母親節禮物了。」「為什麼?」脫口而出後,我才發現這可能太窺探隱私。還好蔡姊似乎沒有介意。
「大概…我過去收到禮物的時候,不應該那樣回答吧。」
人生有許多意外,但意外也可以收穫豐富。例如前幾天,本來規劃了兩個小時,訪問蔡姊她在公司中面試新人的觀察,結果15分鐘就談得差不多。但因為我無意間問了句:「孩子在母親節會送你什麼禮物嗎?」結果,卻是一場結不了尾的談話。

蔡姊有一個獨生女Joyce,小時候非常乖巧可愛,但是15、6歲之後,有十幾年的時間,母女之間的關係,只是不斷爭執、冷戰、互相傷害。
在取得蔡姊同意之後,我記錄下她的這一段故事,以及我的心得。


天使般的孩子,長大後和母親竟勢同水火
蔡姊記得,在Joyce小時候,要她安靜的時候,她就會拿本書起來翻,一點聲音都不出。偶爾逛百貨公司的時候,她不會鬧著要買東西,如果蔡姊要看自己想買的衣服,小Joyce從不嚷嚷無聊。從小,父母想要Joyce做什麼,她都明白,而且全力去做到。
這個女兒是所有父母想要的那種,天使般的孩子––聽話、乖巧、功課好––別人都說是投胎來報恩的。
到高中之後,Joyce本身的志趣,開始和父母的期待出現落差,而且彼此之間歧異愈來愈大。她是聰明的孩子,蔡姊一直懷抱著期待,她日後可以當個醫生;但是在高一,她選擇進入一類組。
高二高三,蔡姊退而求其次:如果日後成為律師、法官、進金融業,應該也不錯。但是高中尾聲,Joyce選擇進入藝術大學的設計科系。在畢業後,Joyce也沒有進入知名大公司––這也是媽媽覺得「勉強可接受」的選項;她進入了一個新創團隊做網站設計。
從高中、大學,到工作,蔡姊和女兒的爭執日益頻繁,雖然沒有「全面引爆」––不致於尖叫、哭號、砸東西,但是雙方的互動確實陷入冰凍––蔡姊覺得,女兒讓自己失望了,女兒心裡也知道


女兒變成刺蝟,收到禮物後的一句話看出原因

兩年多前的某一天,蔡姊翻看家人過去的相片,一年一年看,看到女兒小時候,抱在懷裡,在公園中跑步,騎腳踏車,總是滿臉燦爛的笑容。但往後翻,笑容 一年比一年少,尤其20來歲的時候,全家人合照時嘴形雖然唸著「七」,但是卻明顯感覺到緊張、壓抑、冰冷。尤其是Joyce––這個亮麗甜美的女孩,只要 在蔡姊身旁,就像備戰的刺蝟。
這些相片讓蔡姊深深震撼,而且讓她不斷地想:為什麼發生這樣的變化?當蔡姊想著這個問題,過往一些她不見得在意的情景,重新回到她心頭。
在Joyce國小五、六年級到國中的年紀,開始有點零用錢,在蔡姊生日或是母親節,她會買自己喜愛的東西,例如音樂 CD、日用小物送給蔡姊。蔡姊回想,拿到Joyce的禮物時,她常常這樣回答––當然不是每一次:
「謝謝。媽媽不需要你的禮物哦,你只要考前三名,媽媽就最高興了。」
等到女兒長大,高中畢業升大學,甚至開始工作之後,可用的錢多了,收到母親節禮物的頻率卻減少。
「我記得還是送過幾次禮物,我也還是笑著回答:『謝謝。媽媽不需要你的禮物哦。』當然,我不再期待她「考前三名」,這個詞,我替換成希望她進入的科系、學校,或是我希望她未來從事的工作方向。
我總覺得好媽媽應該要這樣講,因為我都沒有計較女兒有沒有送我禮物,我總是為她的將來著想,我也沒有逼她或是打罵,我只是鼓勵她。」
Joyce這幾年來有時會和年齡相近的表姊一同出去逛街、聊心事。於是蔡姊也和表姊約見面深談 Joyce心中的媽媽是什麼模樣。蔡姊才知道:Joyce好幾次發現送媽媽的卡片,過幾天出現在紙類回收的廣告傳單堆裡,送媽媽的禮物,也常常和股東會的 贈品一樣塞進儲藏櫃裡吃灰塵。Joyce看到之後,都默默地把卡片和禮物自己處理掉。


有一種冷和一種苦,和媽媽有關
那些蔡姊認為沒有必要放在心上的事情,幾年後事過境遷再想起,讓她滿身冷汗。「我以為我生的孩子,彼此之間的關係自然會很好,即使有衝突也自然會化解。」蔡姊有點激動地說:「原來並不會!」
當我說我不需要她的禮物,我自以為是在展現慷慨,但其實是對她的心意輕視和拒絕:我一點也不重視她想和我分享的東西。
更大的錯是,當我自以為沒有向她索取禮物,但給她的期待其實是給她更大的壓力和緊張。她要買一分禮物給我,也許一個月減少購物和外食就可以達成;但她若要達到我的期待,她要做的是放棄自己認為最適合的人生
我突然明白,為什麼常常在母親節後,或者是我生日後,Joyce常常好幾天心情低落,不想和我講話、躲著我。」
日前有一則笑話:有一種冷,叫「媽媽覺得你會冷」––於是強迫孩子穿多餘的衣服。其實,也有一種苦,叫「媽媽擔心你以後吃苦」––於是從對未來的幻想中預支那些不見得發生的辛苦,拿到今天來折磨自己和兒女。
當父母堅持要這麼做,兒女只能在兩條路之間選擇。
一條路是遵循父母的意志,背棄自己的內心選擇––這其中要受的苦,做不喜歡的事,忍受不喜歡的環境,割捨自己本來喜歡的方向,在兒女看來,都是為了父母而做。結果,孩子還是一路吃苦,同時賠上了親子關係。
一條路是依從自己內心的方向,違背父母的期待,然後與父母陷入幾十年的長期戰爭。然後,在自己選擇的方向上,兒女孤身苦戰,父母不是親密的盟友,不是成功的助力,反而是內心深處壓力、威脅、痛楚的來源。


這兩條路,對親子雙方都是死路。
媽媽最喜歡的禮物是什麼呢?
工作數年之後,Joyce的公司蒸蒸日上,她的專業表現也可圈可點,在業內廣受肯定,還常常被挖角。蔡姊愈來愈清楚,即便她吃過的鹽比女兒吃過的飯多,並不代表看未來就比較準確。
有些傷害發生了就很難復原,有些痛楚已經吃到肉裡。十幾年後敷藥難消除疤痕,但是蔡姊至少開始做些改變。
蔡姊夫婦和Joyce共用了一個傳訊軟體。偶而傳些笑話,有趣的文章、短片。蔡姊也會開始看一些設計的文章、訊息,三不五時有點刻意地和Joyce討論些設計的話題。她感覺得到,提到這些話題,女兒終於會有比較多話回應,但是也不講太多,也許還是有點怕受傷吧。



冰凍三尺,是十五年之寒
蔡姊和Joyce的關係,這兩年已經慢慢解凍。離無話不談、親密無間,還有遙遠的距離。蔡姊也自己說,現在和女兒的關係,像是兩個熟悉的陌生人,終於開始漸漸互相靠近。
「如果是現在,Joyce再送妳一分母親節禮物,妳會說什麼呢?」在談話將近結束的時候,我問。
「我會說…」蔡姊想了一下,「謝謝妳,我好喜歡,只要妳送的禮物,我都喜歡。」
「或是…再加一句,」蔡姊停頓,抿了抿嘴,「妳知道嗎?媽媽最喜歡的,還是妳開心地笑著的樣子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