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速報

        

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

腹瀉或腸胃炎寶寶,怎麼吃?

腹瀉或腸胃炎寶寶,怎麼吃?
 
丁綺文
 
 
您養過寵物嗎?當小動物胃腸不好、拉肚子的時候,即使看到平日喜歡的食物,它也興味索然,寧可接受單純一點的食物,讓腸胃休息一下,人類也是如此。大家都知道,腸胃差吃藥是其次,飲食調配正確才是復元的關鍵。可見,在腸胃不適的「非常時期」,需要「非常飲食」乃是動物求生本能。
 
六歲以下嬰幼兒,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,免疫系統也尚未茁壯,發生腹瀉機率高,恢復慢,倘若處理不善,還會衍生慢性腹瀉,及長期吸收不良的問題,後遺症很多。因此快速止瀉,並供給營養,促進恢復正是治療的原則。
 
腹瀉寶寶的飲食如此重要,但卻「變數」太多,深具挑戰性。為什麼呢?第一個變數是寶寶的年齡。腸道的發育隨年齡改變,所以正常的嬰兒初生時只能哺乳,四個月以上可添副食品,一歲以上才能消受固體食物,這是因為腸胃吞嚥能力、腸壁結構及消化酵素逐漸發育才能配合的原故。第二個變數,來自腹瀉的影響。不同病因攻擊目標和致病機轉不同,腸胃道損傷的部位和程度有異。胃炎、小腸炎和大腸炎臨床表現不一樣,腹瀉狀況亦不同,當然飲食內容也需因應變數作調整。
 
因此可知,治療腹瀉嬰兒的飲食,受制於先天發育及後天損傷的諸多變數,既要受損的腸胃吸收,又不能刺激造成二度傷害,還需兼顧供給營養,好讓病兒恢復體力並且修補腸道損傷,這麼多目標,要想畢其功於一役,是多麼需要講究技巧。
 
一、為什麼腹瀉的時候,需要特別的飲食?
 
人體消化道從口腔、賁門、幽門一路到肛門,分解食物和吸收營養的重頭戲是介於幽門和肛門之間的這一段,即小腸和大腸。分解食物靠酵素,小腸中備有各種分解蛋白質、脂肪和醣類的消化酵素,包括蛋白酵素、乳糖酵素、雙糖酵素等,這些酵素部分由胰臟分泌的消化液伴著膽汁一起送進腸腔,部分消化酵素埋在小腸表面的黏膜層細胞間。
 
小腸黏膜層如地毯一般鋪在腸壁上,無數的小腸絨毛,就如地毯的毛纖維增加小腸消化和吸收的面積。有些人說自己一吃就胖,有可能這類的人吸收面積特別大,如同鋪有一張長毛地毯,相反的,有人怎麼吃都不長肉,俗語說『瘦田會吸水』,有可能這個人小腸的地毯是短毛的,或者是因為嬰兒早期曾經長期腸胃炎,讓地毯破損掉毛,一直沒有修補好所致。
 
 當腹瀉發生的時候,病毒或細菌等破壞腸黏膜,絨毛如被狂風暴雨沖刷,表皮細胞剝落,消化吸收的能力大減,食物混合腸液快速排出,糞便水份和次數增加,有時帶有黏液,甚至血絲。此時受創最重的就是小腸絨毛頂端,正是乳糖酵素聚集存在的部位。 因此嬰兒腹瀉的時候,無法吸收乳糖,也就不能消化一般嬰兒奶粉, 必須改用不含乳糖的『醫瀉配方』奶粉,或澱粉為主的米漿。
 
所謂醫瀉配方奶粉,又叫止瀉奶粉,其實不含止瀉藥物,而是將一般奶粉精緻化,採用水解蛋白質或黃豆蛋白,醣分改用麥芽糖糊精取代乳糖,因此營養價值等同一般配方,且不刺激腸黏膜,食品科技的進步,無疑帶來更好的處理方法。我認為應該丟棄以往採用稀釋奶水的方式,家中應常備醫瀉配方,只要軟便就立即換用止瀉奶粉,有時根本不必吃藥就好了。
 
腸胃生理學也告訴我們,一歲以內嬰幼兒腸壁尚不完整,留有極小的小洞。如果太早接觸副食品,或是腸炎期間飲食不當,食物分子可能滲透小洞進入血中,日後造成食物過敏。尤其四個月下嬰兒更脆弱,腸炎拖得太久,黏膜層難以完全復原,將來變成吸收不良或經常拉肚子,俗稱「腸胃弱」的孩子。
 
二、如何從排便判斷合適的飲食
 
孩童身體組織的含水比例較成人高,因此腸胃炎造成發燒和水瀉之後很容易脫水,脫水的臨床症狀包括煩躁、心跳呼吸快、無精打彩。嬰兒腹瀉排瀉物中帶有大量鉀和碳酸氫根離子,所以不只需要補充水分,還需補充電解質。市售幼兒專用的電解質溶液,品牌及口味眾多, 通常含鈉量低於生理食鹽水,葡萄糖濃度低於百分之二。補充電解質液比純水效果好。 又省卻靜脈注射的麻煩,所以俗稱『口服點滴液』。
 
當嬰兒排出 又水又酸的稀便,立即刺激包著尿布的小屁屁,變成紅臀族 ,此時 可推斷小腸黏膜受損,肯定無法吸收乳糖,必須立即換用醫瀉配方奶粉。 由於此類配方較普通奶粉精緻,因此可以立即完全換奶,不需漸進或稀釋。使用期直到孩子腹瀉停止,且停藥兩天,排便無異狀,再再一匙一匙漸進式的換回原來的配方奶粉,轉換時間大約一週。
 
至於 排出黏液惡臭,甚至代有血絲的糞便,表示 大腸已受破壞 通常是細菌感染 ,嚴重者有可能是痢疾或沙門氏菌,此時治療用藥比食物更重要。
 
有些父母過度嚴格,看到孩子排便稀軟,就禁東禁西,結果慢性腹瀉卻沒有改善,孩子的生長逐漸落後。需知復元也要營養和體力,適度的進食是必要的。飲食管制是為配合其他治療,不能單靠忌口禁食來止瀉。曾經有家長只餵稀飯米漿完全不補充奶粉和電解質,而導致孩血鈉過低發生痙攣。如今食品科技已十分發達,善用電解質液和醫瀉配方,確實使腹瀉併發症降低許多。
 
三、實用腹瀉治療指南:
 
1.出生至四個月嬰兒:
 
此時腸壁發育尚未完成,不宜進食容易過敏的食物。腸胃炎雖發生在消化道,但初生兒免疫力不足很容易擴及全身,造成敗血症等併發症,所以用藥重於食物調理。必須使用吸附作用的止瀉藥,吸收細菌毒素和刺激性的膽酸膽鹽,懷疑細菌感染宜用抗生素滅菌。飲食應暫時換用醫瀉配方,若有上吐下瀉,宜補充水分和電解質,避免脫水和酸鹼失衡。
 
2.五個月至一歲嬰兒:
 
此時仍以奶品為主食,腹瀉應暫時禁用乳製品,包括蛋糕、冰淇淋和酸奶,以免乳糖無法吸收,越吃越拉, 奶粉宜暫時換用醫瀉配方或以米漿加少許鹽分代用。 若餵母奶不需改換。電解質液可以補充流失的養分,只要不嘔吐,寧可口服電解質液,比注射點滴更方便且安全。
 
3.二歲至六歲幼兒:
 
孩子平日已能適應成人的固體食物,所以腹瀉飲食選擇更多樣。原則是食用清爽不油膩的食物,澱粉質食品最容易接受,例如:稀飯、饅頭、麵條、吐司、馬鈴薯泥等,此外清蒸鮮魚、蘋果也合適。宜減少富含纖維質的青菜蘋果,以免刺激腸胃蠕動,增加排便。
 
藥物治療針對症狀處理,若有嘔吐症狀,需打止吐針配合口服胃黏膜保護劑,禁食不必超過十二小時,以免減低體力,此時期幼兒,若已開始上托兒所和幼稚園,腸胃炎宜暫停上學,以免傳染別人。
 
四.結語
 
『用藥靠醫師,飲食靠父母』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